2012年9月5日至12月20日,108天時間,在沒有1噸外購礦的嚴峻形勢下,礦業公司石灰石礦廣大職工奮力拼搏,優質完成了集團公司冶煉輔料保供任務。
在此期間,該礦共完成采場剝離13.7萬噸、出礦23.6萬噸;自產石灰石塊礦產量實現創紀錄的17.42萬噸;平均每天減少外購礦1200噸,節約外購資金418萬余元,各項經濟技術指標躍上了新臺階。
把巨大壓力變為動力
自2012年9月5日開始,由于外購礦廠家集體停產,出現了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前所未有的外礦停供的嚴峻形勢,平均每天有2000余噸的塊礦欠量。一時間,該礦每名職工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和沉甸甸的責任。
危局當前,該礦上下統一思想,立即制定了緊急保產措施,一場保塊礦庫存、保產品輸出、保設備運行的“三保”攻堅戰打響了:采場潛孔鉆班、破碎粉礦等崗位由白班改為晝夜連班作業,日開機作業時間由8小時延長至12小時以上,以提升爆堆和粉礦儲備量;對塊礦生產的關鍵性設備,如破碎車間粗破、中破系統,采礦車間小破碎系統等實施擴能改造,力爭使破碎車間塊礦日生產能力由800噸提升至1200噸以上,小破碎系統由600噸提升至1000噸以上,千方百計解決石灰石塊礦供應不足的問題。同時,加快推進普立窯轉燒生石灰工作,充分發揮3座普立窯每天260噸至280噸的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生灰產量,全力滿足煉鐵生產對生石灰粉的需求。
堅守“陣地”不言苦
在長達3個多月的高強度保產保供過程中,各級設備管理人員成為睡不好覺的一群人:承擔每月1500米以上穿孔進尺任務的是兩臺“工齡”超過30年的潛孔鉆;粉礦生產中的關鍵設備——破碎車間粗破機投產于上世紀70年代。要讓這些“老古董”多出力,設備管理和維修人員就得多流汗。
11月30日,一個星期五的下午,人們都在期盼著周末的到來。但是,對于石灰石礦機動科主辦王全亞與電氣技師顧民來說,他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為了使小破碎系統生產不受影響,原先定于白天施工的2號變電所檢修工程被迫改在每晚11點以后進行。該檢修項目工期20天,作為項目的直接負責人,他們責無旁貸,必須時刻堅守在檢修現場。
“顧師傅,你有很多天沒好好休息一下了,今晚你回家吧,我留下。”從網絡計劃的變更與落實,到備品備件的準備和檢測,再到施工質量的監督和驗收……連續的高強度工作,使打過無數保產“硬仗”的顧民也感覺有些吃不消了。這些,王全亞看在眼里,不禁關切地說道。
“不用了,這兩天變電所即將進行負荷試車,在這個節骨眼上,在辦公室休息反而更踏實一些。”顧民回答得十分干脆。
顧名只是廣大石灰石礦人的一個代表。在普立窯轉產生石灰施工現場、在6號潛孔鉆大修現場……在石灰石礦礦區的每一處機器轟鳴的地方,該礦廣大職工都在奮力拼搏保產。
自普立窯轉產工作開始后便一直“蹲守”生產現場的采礦車間值班長吳兵說:“這段時間,大家沒有‘上班’和‘下班’的概念,所有人都24小時待令。睡覺時,手機都是放在耳朵邊上的,隨時聽候通知。”
在磨難中歷練成長
“一直以來,由于自產能力不足,外購產品成為我們礦冶煉輔料保產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個人對此早已習以為常。職工的保產意識濃厚,但市場風險意識不強,導致了企業形成對外購市場的長期依賴。這次由外礦停供引發的保產危機,可以說給我們上了極其深刻的一課,讓我們明白了自力更生才是王道。”一位從事生產計劃工作的中層干部有感而發。
是的,只有自力更生才是戰勝困難的法寶。在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壓力的倒逼之下,石灰石礦人更加明白了自力更生的價值所在,深刻認識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戰勝困難”這句話的真正意義。不僅如此,石灰石礦人也確確實實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過來,實現了化危機為契機、化磨難為歷練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