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大家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去年9月份鋼價暴跌以來,國內大中型鋼企基本上還是沒有大規模的減產自保行為,產量之所以出現下滑,主要還是大量的小鋼廠倒閉或者停產所致。這是為什么?大中型鋼廠為何寧愿小虧,也不愿意控制產量,而造成我國現階段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頑疾。
對此,長期從事鋼廠行為研究的中國鋼鐵現貨網一位分析師是如此解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不敢,另外一個是劃不來。
減產、部分停產屬于正常的經營活動,鋼廠為什么不敢輕易下這個決定呢,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我國的大中型鋼企的體制來分析。
寶鋼、河北鋼鐵等國內主流鋼廠基本上屬于國有企業,換句話說,他是一個龐然大物,稍微動一動身子就會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目前國內的大型國有鋼企,員工加上家屬,哪一個不是養著上萬、甚至十萬人口,幾乎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都在這個廠子討生活。
一旦這個鋼廠某些生產線也好,分廠也好,出現上面提到的停產行為,注意,這種主動性停產,一般會需要較長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停產,大量的國有職工必然失去工作,如何安排這些暫時性待業的職工就是一件讓所有企業管理層不愿意干的事情,因為一個不滿意,必然鬧得你沸沸揚揚,難以收場,所以說,鋼企高層是不愿意做這個事情的。這是主觀因素決定的。
然后就是說到劃不來的事情,了解鋼廠生產流程的人應該知道,大型鋼廠的生產基本上是環環相扣的,簡單點說,煉鐵產生的煤氣等物質是直接供給棒線生產線,如果煉鐵線一停,那么棒線生產線也要受到影響不能正常生產,整個鋼廠的生產基本也就不能正常維持了;再比如,一座高爐如果因為一時的控制產量而停止運作,那么當以后想要重新開啟的話,大約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正常作業,期間影響到的損失難以估計。這樣一來所承受的損失將比繼續生產要大的多。這也是很多鋼廠寧愿虧一點錢,也不愿意停產的主要原因,何況總的來說,鋼廠在噸鋼上還有一定的盈利空間。
所以說,中鋼協也好,還是市場也罷,希望鋼廠主動減產,特別是成規模的減/停產完全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導向,在行情低迷所造成的損失不能超過鋼廠減停產帶來的損失的情況下,就算行情再怎么低迷,它也只能維持基本的生產應撐。中國鋼鐵行業要想再創輝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政府主導性的結構調整重組,堅決砍掉過剩產能才是重點。希望國家在目前低迷的行情下不要再次錯過一次重整的良機。